台灣生息
參賽主題: 施政政策(1)--永續環境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二年16班號盧佳伶
指導老師: 葉曉雯  
書        名: 島嶼生息-台灣環境調查報告
作        者: 王寶貫、林日揚、楊駿北、鄭鼎民等
譯        者:  
出版單位: 經典雜誌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7年12月20日
版        次:  

內容

(一)內容簡介:

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是為舉世最熱門的話題,經典雜誌有感於島嶼台灣永續發展的重要,特別策畫【危機年代】專題,彙集一百五十位環境生態領域學者專家的意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台灣生態危機由重至輕的排序依次為:水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乾旱惡化、洪水加劇、土石流等。《經典》據此結果深入全台各地採訪,並將報導集結成《島嶼生息》一書。除探討全球氣候變遷下台灣所面臨的衝擊之外,本書亦討論:「再生能源」、「節約能源」及「開發vs.環保」等議題,給予讀者對各項環境危機的完整認識,希冀引領社會大眾齊力減少碳足跡,與地球共生息。

(二)我的心得:

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並不能脫離自然環境而存活。我們常說,陽光、空氣和水,是人類與其他眾多生物維繫生命所必須的資源,即說明了人類存續必須仰賴與消耗自然資源,因此人與自然不但十分親近,其互動更為頻繁。為了維繫與增進人類的褔祉,保育自然環境與生態系統的平衡運作,並作為人類永續發展的機會所在,人與自然的互動關係,實有必要進一步釐清和掌握,才能對自然資源的永續管理。

隨著工商時代的來臨,環境的污染問題便接踵而至。由於人口的增加,會大量消耗自然資源,進而對環境造成莫大的影響,在這工商時代以工業技術代替人力,加上對自然資源的索求激增的結果,自然而然地對環境做了既快速又直接的衝擊。例如工廠排放廢氣或有毒的化學物質,石化燃料的燃燒等,將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等污染氣體排入大氣中;汽機車的使用不斷地造出廢氣,也不時地造成環境污染。這些現象都會對環境造成直接的傷害,引起全球氣候及環境的變遷,甚至危及人類本身的生存。

全球的暖化現象、臭氧層遭到破壞、酸雨下落的危機、自然資源的過度損耗、土壤及水的污染等等,全球所共同面臨的環境問題,幾乎都是在邁入工業時代後所帶來的後遺症,其影響層面的廣闊,並非人類自己所能想像。從居家周圍的小溪到一望無際的大海;從偏遠的土地到高遠遼闊的天空,在工業時代所製造毒物的毒害之下,良好的生態環境很難倖免於難,一直受到人類在不知不覺中的無情的迫害。

工商社會所產生的環境問題,在於商品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這些產品的製造過程當中或是製造完成後,所留下來的廢物很少人會去注意其流向或是該如何回收做循環利用,人們通常只會徒將自然資源取得後加以利用,卻鮮少讓這些自然資源的賸餘價值做最有效率的使用,而有些無法再利用的廢料,例如放射性核廢料,人們都還不清楚長期儲存的最佳方法,更糟糕的是,有些污染性強的化學工業廢料,例如汞污泥,其流向也經由刻意的隱瞞而不為人知。

就工業化帶來的環境災害而言,對整個生態系的破壞相當嚴重,例如化學物污染了土壤,雨水將土壤的毒物帶入溪流及河川中,接著也讓海洋遭受到污染,許多棲息於土壤、淡水及海水的生物在不明究理之下無辜的死去。然而,人類雖然在工商社會的環境下是經濟利益的獲利者,但以長遠的角度來看,卻也是受害者。許多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例如癌症、肺炎、白血病等疾病,以及受到汞、銅及鎘等重金屬污染所產生的各種病變,也讓人們在生活中吃足了苦頭。

探討人類活動與環境災害之間的關連性、瞭解災害的本質與特性,產生災害意識與防災的行動能力,進而能思考如何建構一個可長可久的生活環境,滿足當代人的生活需求,並且要能兼顧後代子孫的生活需求。

(三)討論議題:

人類在環境品質的涵容範圍內,有追求自由、平等和適當生活水準的基本權利,同時為了目前及未來世代,也負有保護及改善環境的嚴肅責任。回顧國際近五十年來發展的環境保護運動,其實就是對工業革命以來,經濟快速發展造成環境破壞的反省,也因此環境思潮已逐漸形成新的社會認知及規範。尤其面對近年來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酸雨、熱帶雨林的消失及沙漠化等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使人類體會到以往追求資源無限制使用的經濟成長,勢必危及自然環境與人類的平衡,唯有確保環境生態的永續穩定,才能達到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環境永續與人類發展息息相關,但是面對未來,全球許多環境問題似乎都會持續惡化。環境管理相關課題的挑戰,其實是極為複雜的,絕對不只是環境工程師的責任,也有賴於人類調整過去被動的態度,改以主動前瞻的方式因應環境管理相關課題,進而建立符合生態共生的社會體系。更期望從環境管理相關技術的開發及使用經驗,學習環境生態的互利、共享以及公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