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的故事
參賽主題: 海洋文化-關懷生命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二年13班號蔡天羽
指導老師: 葉貞慧  
書        名: 海洋的故事
作        者: 陳素宜
譯        者:
出版單位: 聯經
出版年月: 2000年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台灣四面環繞著美麗的海洋,雖然就算從最不靠海的南投縣,在半天之內也可以馬上吹到徐徐海風。如此近在眼前的海洋,卻被繁榮與發展形成的溝漕,與台灣人們疏遠了。《海洋的故事》這本書為我們都市台灣人與大自然的海洋建起了個無形的橋樑,讓我們更能了解那寶綠色海水中的千奇百態,看到歷史在沙灘上走下的痕跡,加以進一步認識台灣文化。

土地不是葛瑪蘭人的,不是漢人的;土地是人的,是山豬的,是黑熊的,是水鹿的,甚至是花草樹木的。(p.10)

二、我的心得

藉由一個個小故事,就隨著時光流動穿梭在台灣海域裡,海邊、沙灘、水底、深海,說盡了每個角落的傳統、生態、人物,由這一切探討關懷生命這主題。以下介紹了幾個比較有意義的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以烏嫚這小女孩為主角,形容當年剛到台灣的滿清漢人如何喧賓奪主,強佔葛瑪蘭人的土地。從故事中能清楚看出葛瑪蘭人的各種風俗文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海的尊敬與恐懼。海對於她們來說也有憤怒的時候,要藉由祭師與神靈溝通的能力,得知最佳出海時機,以免觸怒了海神。葛瑪蘭人也有著祭海的傳統活動,以求海神保護他們捕魚時能豐收,免受狂浪猛魚襲擊。並且只有男性能夠參加,突顯了對於海的恭敬程度。

在十七世紀,荷蘭人用了「福爾摩沙」這個美麗的名字把台灣介紹給了西方認識。「福爾摩沙」意謂著「美麗的島嶼」,看得出當時外國人們對於台灣的贊賞與推崇。對於當時住在對岸大陸的人們,台灣竟然是所謂的「仙島」,把台灣說成種稻不用施肥,有著各樣水果和抓不完的魚的傳說之島。就像美國淘金夢一樣,很多在家鄉吃不飽的大陸人士隻身到台灣來闖天下,還被官府規定了不准帶家眷同行,可見人數之多。這些來「仙島」打拼的人都坐著一艘艘不牢固的小船,根本抵擋不了颱風的襲擊,跟現今偷渡客有點類似的情形,幸運的得到在台灣工作的機會,不被眷顧的,往往就葬身台灣海峽了.在當時台灣有荷蘭人居住,沒出過國的工人們還以為遇到鬼怪呢!

原住民族群中,最懂得出海捕魚的,就應屬蘭嶼的達悟(雅美)人了。他們懂得計算氣候季節,知道什麼時候抓飛魚,他們也掌握住飛魚的迴游特性,不濫捕,才保持著每年都有抓不完的飛魚。不破壞自然的捕魚方式,才能把台灣最美的一面延續留給下一代。達務人把飛魚當作神賜與的禮物,從訂定的規則禁忌裡可以看出達悟人對於捕飛魚這活動的重視。故事中提到捕飛魚時的團隊行動;達悟人每個部落有個別的漁場,他們很懂得合作,年長的也無私的教授年輕一輩捕飛魚的技巧,完全發揮出群居部落的團隊精神。

媽祖是台灣人心中的海上守護神,每次出海,或是親人在海上奔波,總不免到媽祖面前祈求保佑平安。鹿耳門的淺灘使得荷蘭人忽略了防守,何斌的鄭成功艦隊利用了水漲潮何清晨濃霧的特性,順利的把船艦開進鹿耳門,殺得荷蘭人一個措手不及。傳說鄭成功是受了媽祖的庇祐,水才漲的特別高,幫助消滅了荷蘭人。

海水變髒,生態被破壞,處處都工業化,人們會說海變了,變的不再美麗。如果荷蘭人是今日才踏上台灣的土地,我相信福爾摩沙這名詞將從不存在著。但我覺得,變的不是海,改變的是人們。隨著時代進步,科技發達,人們不再崇信大自然,也不再關心它們、了解它們,更不要說有如之前的尊敬崇拜。希望藉由這本好書,告訴更多現今青少年他們因舒適生活而失去的寶貴東西有多少。但願各位在如此都市化的人生裡,能有多一點和大自然心靈交流的機會,多關心遺忘已久的,美麗的福爾摩沙。

三、問題討論

如何多多關懷那些處於大自然中,被現今都市人遺忘的寶貴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