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戰火
發表於20040313-20:27:28
李姿儀 私立樹德家商 - 職2年 06班 24號
 
書名中文主標題
一個小女孩的希望
書籍作者
艾琳諾
出版單位
新苗文化
出版年月 2003[民92]
版次 一版

一. 相關資訊:

【一個小女孩的希望】是作者艾琳諾九歲時,正值美國經濟大蕭條,由於德國提供她父親一份很棒的工作,他們舉家由美國遷居德國。在他們橫越大西洋的途中,二次大戰突然爆發,一家人陰錯陽差踏入戰區,讓他們無法回頭。努力適應德國新生活的同時,她衷心希望盟軍打勝戰,卻必須忍受盟軍長年無情的轟炸。飽受家人分散、飢荒、疾病、蓋世太保、蘇聯的佔領及野蠻士兵等威脅。這本二次大戰、身處德國的回憶錄,提醒我們,每個戰爭的傷亡是人,不是數字。作者艾琳諾曾發誓絕對不讓陰暗、無生氣的灰色再次進入她的生命。

二.內容摘錄:

如此開放是件可怕的事;彷彿我的心戴上一副面具,走進人群……(P.7)

希望是棲息在靈魂理的鳥兒,輕唱著沒有歌詞的調,永不停止。(P.10)

哦,人類的心快樂是令人費解、與生俱來的本能幾乎很少會有,從來不會重覆的時刻。(P.147~P.148)

高尚的人類懂得主動幫忙又善良,就因為這樣使人和其他我們所知道的生物很不同。(P.148)

愛是往在我心中的隱形天使。她透過我發光,這亮了這個黑暗的世界。(P.192)

給我送來你們那裡渴望呼吸自由的疲倦、貧窮、蜷縮的眾生,在你們擁擠的土地上可憐的他們已被拋棄,給我們送來無家的、受風浪顛簸的人們,我高舉明燈在金色的門旁佇立!(P.341)

三.我的觀點:

我之所以會選擇閱讀這本書籍,是因為對於現今的生活雖然滿意但是戰爭是無所不在的,它隨時都可能在我們的身邊蓄勢待發,多少戰爭,都是為了爭奪天然資源、經濟利益而發動的。數百年前,歐洲列強覬覦非洲大量的天然資源如礦物、香料、木材等,強行將原本沒有明顯國界的非洲瓜分,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今天,殖民地歷史已告一段落,但各國對天然資源和經濟利益的爭奪,仍是沒完沒了。許多時候,歐美強國介入其他地方的事務,都是為了保住自身的經濟利益,有時甚至不惜發動一戰。例如:美國與中東。也有種族與宗教的不同而引發衝突。例如:印巴衝突。難道發生一些互相不能夠容忍的事件就一定非得要引發戰爭嗎?

舉例來說,美伊戰爭是因為石油而引發的,這場戰爭在許多人的抗議下開戰了。世界強國對伊拉克的戰爭很多人都滿看好美國,但卻忽略了地形優異的伊拉克,所以美國也因為這樣而花費非常龐大的金錢,但並沒有以最快的速度結束掉這戰爭,也因兩國都擁有火力強大的武器,所以造成傷亡慘重。但對於那些無辜的人民呢!每次的戰爭都是一些無辜的人民受害他們並沒有錯啊!錯的是那個發動戰爭的人。就像這本書一樣,街道上佈滿了屍體,光是用想像的就都覺得恐怖了。何況是親眼目睹的。也有過更慘忍的,像南京大屠殺,見男就殺、見女就先糟蹋後殺害。這也讓我覺得還好我並不是生於那時候,但也覺得那些無辜受害的人很可憐。就像書中作者的遭遇一樣,他們是美國人但就因為當時美國的經濟蕭條,而她的父親剛好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但卻在德國。就在前往的途中戰爭就爆發了,到了目的地他們別無選擇因為他們不能回頭了,就這樣身陷德國多年,在這其中他們所面對的是既要適應眼前的陌生環淨、家人的分離、顛沛流離的生活、戰爭的威脅、不斷的搬離危險區域、甚至在熟睡中聽到轟炸的聲音就必須躲到安全的地方、以及戰況嚴重時他們就必須抱著生命的危險到外面尋找食物。直到俄軍的侵入,他們所遇到的是那些俄軍看到德國人就殺,看到女的必先糟蹋以及成千上萬的屍體在那街道上,作者也曾差點被那些俄軍侵犯,但由於她是美國人所以逃過了一截。戰爭結束了,他們終於可以回到美國,但因母親是德國所以並不能馬上跟他們回去,他們在一次的面臨家人分離的場面。但這次並沒有分離很久,之後他們一家人就快樂的生活在一起了。經歷過戰爭的人現在回想起來一定是歷歷在目的情形。人類自有歷史以來,為求生存與發展,即有不斷有戰爭,並飽受戰爭的威脅。戰爭總是帶給人類破壞與生離死別的痛苦,令人憎恨,但誠如古語所言「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所以對於戰爭,我們除了不可輕啟戰爭、引發災難外,更應該認識戰爭、了解戰爭,且防範戰爭的發生,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所以戰爭雖然無情、可怕,但是忘記戰爭還是有危險性的,平常多閱讀一些有關戰爭或如何防範戰爭的書籍是很重要的。

四.討論議題:

有人說,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戰爭的歷史。戰爭和衝突一直抽著人類社會的後腿,不同形式的暴力粗暴地吞噬人們互助互信的根基。戰爭和衝突自古已有,但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它的模式卻有很大的改變。究竟,今天的衝突有什麼特點?與以往有什麼不同?衝突的根源是什麼?什麼是這個時代的和平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