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鞋子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三十三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二年15班號陳泱任
指導老師: 張世傑  
書        名: 紅鞋子
作        者: 葉石濤
譯        者:  
出版單位: 春暉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0年2月
版        次: 出版第一刷

內容

(一)內容簡介:

《紅鞋子》這本短篇小說集一九八九年五月由自立晚報出版部初版發行,到今年五月為止,以歷十年。自立晚報出版部擁有版權拾年,現在版權又回到我的手上。這十年間,這本書共發行了幾版我搞不清楚。不過自立晚報社易主之前這本書早就絕了版一樣。坊間有人想要買這本書都碰了壁。台灣有關白色恐怖的小說和報導不少,多少帶有點英雄主義的氣概。這本書小說集雖以白色恐怖時代為背景,但所描畫的作中人物都是庸庸碌碌的凡人,糊里糊塗地被白色恐怖時代機制所吞滅。

(二)我的心得:

閱讀完這本書,彷彿進入時光隧道回到早期的台灣,融入了當時的生活環境。從書中可以了解到那時候人民的生活狀況和當時所接受的教育方式,透過這本書也讓我知道台灣傳統所受到的拘束,而且也很難去將這段歷史完全了解透徹。

戰前的日本殖民時代,主要是以利益為主的制式教育,日本政府推動「皇民化運動」,嚴重的抑制了台灣的各種風俗習慣、思想文化和生活意識,也於無形中破壞了台灣歷史的共同記憶,但是因為這些外來勢力都夠強大而且效率極佳,導致台灣的文化受到了侷限且無法精生長,像以前台南府城有「做十六歲」此種成人禮的習俗,但是卻會被認為是發揚民族神而遭受打壓,而早期的農村生活非常困苦,因為以前的官憲會幫助地主一起打壓佃農,尤其是佃農更要飽受天災以及家族人口眾多的問題,時常要依靠吃甘薯簽度日,有時還會因為養不起而有殺嬰這樣的憾事發生,加上日本在當時對外打仗的狀況並不樂觀,很多生活必須品都必須使用配給的方式分發,所以很難有辦法準備節慶,多半要靠與左鄰右舍擁有的所需資源以物易物,不然就是要用較高的價格去黑市買。日據時代非常重視「階級」成分,絕大多數能夠到海外留學的都是屬於階級高的地主、保正或仕紳子弟,而從事「道士」這種行業的人更是日本人眼中的賤民,毫無發展機會可言。文中主角簡阿掏在當上助教不久後,喜歡上了一個同樣是助教的女子,可惜她的父母將她許配給一個日本的年輕官吏,而當時的社會父母之命難違,大多數的人只能乖乖順從,而且古時候的父母都喜歡將女兒嫁給地方上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過好日子,但是往往忽略了子女的感受,容易造成之後婚姻上的問題。台灣光復之後,資訊缺乏,但是還是多少能知道日本人民的慘狀,當時的日本人還要家家戶戶供出戰略物質,所以住家的鐵門通通都必須沒收,被迫拆掉。讓人真正領悟到被殖民、受壓迫、任人欺凌的怒氣,所以當台灣人拿掉受迫的枷鎖之後,深感放鬆。但是我還蠻認同書中阿才伯對於真正解放的定義,書中提到我們應該富足安樂,這樣才算是真正的解放。我個人認為真正好的是國家的人們可以安居樂業,最重要的是民主,可以放手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可以發表自己的言論、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而政府能夠接納群眾的意見,傾聽人民的心聲,一個國家才有可能達到真正的富強。雖然多學習是好事,但若因為想多了解而看錯書籍,又或者因為交朋友而被誤會是叛國這種事情也是有的,因為在不知情的情形下而結交到一些被稱為叛徒的人,會被抓去審問,只要看錯書也會被視為是叛國的行為,不管如何辯解都很難被接受,我認為人遇到困境時真的非常需要有活下去、堅持下去的動力,因為如果沒有活下去的動力便會使人對人生感到絕望,要是身邊能夠有幾個知心的好朋友,那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了。在日據時代的恐怖統治下,人民必須去配合政府,而且面對不平等也不敢有異議,我想這也是導致這些外來勢力壯大的原因吧。

看完這本書時,其實非常同情活在那個時期的人民,沒有什麼自由可言,政府又是高壓統治,社會風氣又不平等,階級制度逼的有些窮困人家的小孩必須去偷螃蟹等等拿去賣,才有辦法支撐家庭生活和學業。不像現在,國家較為民主、開放、自由,能夠對施政者的政策做反應,達到進步的目的。而且,現在有十二年國教,教育這個區塊政府也有給予補助,讓念書不再是高階子弟的專利,我們應該好好珍惜現在,把握當下並持續進步!

(三)問題討論:

為什麼人們處在那樣的高壓統治下,不選擇反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