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臺灣歷史記憶的三十三本書 |
作 者: | 樹德家商一年34班號郭青玲 |
指導老師: | 高國騰 |
書 名: | 山豬飛鼠撒可努 |
作 者: | 亞榮隆•撒可努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耶魯國際出版社 |
出版年月: | |
版 次: |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家庭因素、生活背景,都間接影響一個人的身心發展。這些都是現今原住民的問題。是不是原住民註定永遠是被淘汰者?地下工作和重勞力的工作是不是因為我們未受良好的教育,而最適合我們原住民呢?」〈P、144〉 (二)我的心得: 作者父親的「獵人哲學」提到:「把動物當成人看待,把自己也想成是動物,已就會了解牠們的習性,聽得懂牠們說的話。」山林是延續獵人生命的源頭,唯有了解動物的習性,才能掌握自然的生存法則。作者說,他會對大自然有一段人性化的認知都是因為他的父親,作者的父親總是不厭其煩地教作者如何掌握抓飛鼠的技巧、怎麼巧妙地讓山豬掉進陷阱裡。作者父親在教導作者狩獵的時候,並非只有傳授技巧而已,還有告訴作者獵人必須擁有一顆「感恩的心」。「有一天當你要結束你捕獲的獵物生命時,請讓牠聽到你說的話,要感謝大自然和祖先……」這段話讓我明白作者父親捕殺獵物的同時,還懷抱著感恩的心,感謝獵物的犧牲,感謝大自然所賜予的一切。 「小米酒的醉是乾淨的醉,醉得很勇敢,像獵人一樣敏銳靈活。」釀造小米酒是一件非常費時的事,小米的成長必須從頭到尾細心照料,任何手續不當都可能影響小米的品質。昔日,酒對原住民而言是唯一能解釋他們內心世界的語言,對原住民來說酒是神聖、令人尊敬的,甚至是一種無形的文字,唯一能用「喝」來表達的語言。可是到了現在,酒不再是受人尊敬的,現在的酒十分五花八門,也因為如此,原住民傳統的文化也慢慢地被侵蝕掉。因為時代的變遷,釀成了原住民酒的文化再也無法跟進。 在《台北記事》這篇章節裡,作者看見了一位老人家站在公車站牌下,那位老人家身上散發著小米的泥土味、有著排灣族部落的感覺。老人家似乎不熟悉台北的環境,說的語言也沒有人聽得懂。當老人家知道作者也是排灣族以後,興奮地用山地語言向作者問路,可作者過了一段時間才明白老人家想表達的意思,因此內心深深地感到慚愧,慚愧自己本該把母語說好,和前輩談話時不要有代溝。在生活當中,我和父母偶俺也會有些許代溝,原因是我不怎麼會說台語、也聽不太懂台語的意思,所以每當父母親交談時,我總是要花一些時間才能搞懂他們在說些什麼。這是我覺得我應該檢討的地方,身為台灣人怎麼能夠不會說台語呢?現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都比較常說中文,包括我也是,可是一和長輩溝通時卻聽不懂對方在表達些什麼,甚至還需要別人替我把台語翻譯成中文。到了現在,我的父親總是耐心地教我台語,讓我盡可能地把想表達的意思用台語呈現出來。我和家人談話時,偶爾也會用台語交談,儘管父親說我的台語發音有待加強,但比起以前,現在已經好很多了。 作者說:「原住民是能忍的民族,有像山一樣遼闊的心胸,也像河一樣的柔順。」就是因為如此,原住民的文化才會被破壞,像是部落的瓦解、生活空間受到限制……等等。「身為原住民,難道就是要備受批評,和被用異樣的眼光看待?」這段話說明了原住民在現代社會並不被尊重、友善的對待,而是充滿了歧視、取笑,種種無形的傷害都造成了原住民內心的陰影。我覺得現代人對於原住民的歧視還是存在的,輕視他們的文化,甚至歧視它們的外表、取笑他們別緻特色的服裝……等等。我們都應該將心比心,任何人都不希望自己的身分被拿來當作取笑的題材,更何況是具有特色文化的原住民呢? (三)問題討論: 原住民在現今社會應該被友善的對待,而不是被當作異類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