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臺灣歷史記憶的三十三本書 |
作 者: | 樹德家商一年27班號楊毓綺 |
指導老師: | 邱雅文 |
書 名: | 看海的日子 |
作 者: | 黃春明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皇冠文化 |
出版年月: | 89年2月16日 |
版 次: | 初版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白梅從小被寄養在別人家中,他的養父把她賣到南方澳漁港的私娼寮當妓女,十四歲就在中壢的窯子裡,墊著小凳子站在門內叫阿兵哥的日子。一日,白梅在火車上遇到昔日的姊妹鶯鶯,看到鶯鶯脫離了那種水深火熱的生活,手裡抱著一個嬰孩,旁邊站了位個子高大,外貌忠厚的男人,鶯鶯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神情,令白梅相當羨慕也感到十分欣慰。後來白玫跟一位恩客——善良純樸的漁人阿榕——借種懷了孩子後,隨即離開該地。與阿榕不告而別後的白梅,獨自回到親生母親故鄉。在白梅回鄉後,剛好遇到開放公地放領使村民擁有土地,她建議村民控制地瓜銷售量來提高價格等等的好事,之後村民都認為這些好事都是白梅帶來的好運。幾經波折,這小生命終於降臨了,是一名健康的男嬰。 (二)我的心得: 最先接觸「看海的日子」是在電影台,電影台總是重複播放著老電影。偶然一次的轉台,突然好奇著這部電影,到底是在敘說些什麼故事。看著看著其實蠻有感觸的,甚至好奇上網去搜尋相關的電影評論,後來才知道原來是改編黃春明小說的書籍,也引起我想閱讀原著的興趣。 「看海的日子」是在述說早期農家生活中身為討海人的艱辛;身為在風塵中打滾的女子;身為辛苦耕種的農家人,為他們為了過生活不得不像命運低頭的無奈而無奈。故事的開端是一個風塵女子--白梅說起,藉著她描繪出台灣早期農業社會重男輕女的觀念,人們對於風塵女子的歧視及女子在身為人母之後的自覺。作者黃春明把每一個農村人物的都刻畫的細膩,雖然只是在述說早期農村的家常生活,但對我卻有很大的震撼和省思。 看完影片和小說,對於「人」的尊重,「工作」的尊重,還有「自我」的尊重,我有很大的省思,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也只有自己才能為自己創造希望和改變人生,當自己願意改變時,大家是尊敬你的。就如主角白眉一樣,村莊中的人明白很多時候都是因為生活所迫,沒有人會輕視她,反而是大家同心協力互助,甚至為她祝福。白梅也是很勇敢的女性,也許在生活的壓迫下,我們會對未來一片渺茫,不知到自己該往何處去,甚至自暴自棄,但是當自己決定改變時,人生就充滿希望,她的孩子就是她的希望,新生的她,一切將會有所改變。 而這篇文章有一個很重要的意象--海洋,海有著寬容的象徵,白梅在這個生產過程中變成一個大地的母親,孩子則成為新生命的開始,也是白梅希望與未來的最終寄託,所以白梅的溫暖,都是她的孩子帶給她的,使她不再與這廣大的人群隔絕,海的寬容就像白梅對於這個社會的原諒與進入,海水本身具備的淨化功能也在梅子生命的後半段成為核心,至此所有的救贖都已然完成。同樣地,海代表著生命力的原始意象,孩子也是如此,新生命的誕生是如此像嚴冬般地陽光這樣美好,雖然漁港依舊要在鰹魚季節騷動,但這種原始與土地的生命力將會繼續蓬勃,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 我想人生的際遇有太多時候並不是自己想要選擇的,有些人是含著金湯匙出生,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有更多人像白梅一樣的坎坷,一樣的過著甘苦的日子,縱使環境的逼迫使你不得不低頭,但無論如何忘記過去,繼續走下去才是正確的,因為未來才是你可以掌握的,過去的你已挽回不了,勇於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吧! (三)問題討論: 為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會有自私和壓迫的事情,如果充滿一些愛和互助,大家不是能共創更美好的社會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