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賽主題: | 臺灣歷史記憶的三十三本書 |
作 者: | 樹德家商一年24班號邱莘雅 |
指導老師: | 莊碧珍 |
書 名: | 山豬•飛鼠•撒可努 |
作 者: | 亞榮隆•撒可努 |
譯 者: | |
出版單位: | 耶魯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出版年月: | 104年1月 |
版 次: | 初版 |
內容 |
|
(一)內容簡介: 本書是由位排灣族的原住民所寫的,內可由作者與他父親間的對話得知,過去在土地未破壞時(包括現在)原住名與大自然間是如何和平相處,內有作者撒可努小時候看見、聽見及長大後所感覺到的一些與原著名有關的事物,裡面所寫的那些對大自然的擬人化的稱呼及捕抓到獵物時所述說的話語,這些即是對大自然、他們賴以維生的這片土地所有的平起平坐,從書裡看到的不只是文字上的敘述還有作者對故鄉的想法。 (二)我的心得: 山豬.飛鼠.撒可努,這本書是在我國小高年級國文課本中所遇見的,這是我們的初遇,這本書在大部分人的茫茫腦海裡佔了一小部分吧,書裡描述了一些關於原住民(排灣族)的事物,獵人們替森林裡的動物冠上「人名」,兒童替天空飛翔的老鷹取上名子。 他們是那那般的對大自然尊重,那般地與大自然和平相處,但卻被新進的科技給破壞,我們是不是毫無節制?或是沒辦法節制?,我知道若想要獲得平衡,那我們則須放棄我們現有的,為了環保,我們須捨棄大量的金錢,為了本土文化,我們須加強對這塊地領域的學習,要如何去雙得?或勢必動要去捨棄一方面才可獲得另外一方面的利益?書中,撒可努的父親是位基督徒,也是撒可努崇拜的人,撒可努的父親在撒可努決定用傳統方式舉辦結婚儀式時非常反對,我不是很了解一位原住名為何要如此排斥自己的傳統,是因為隨著時間的沖淡,及宗教的力量嗎? 參訪過某族的公主的家,家內的櫃子裡有數冠頭冠(原著名頭目的所帶的),那是歷代頭目的頭冠,我帶著「那是歷史」、「這是歷史」的態度去注視它,那不是我能參與的,對於「歷史」兩字我是幾分的尊重、幾分的崇拜,那些在我出生許久前,曾經存在過,現在也「存在」著,這些尊敬歷史文物,我能不敬至哪裡?,隨著時代的演進,科技的進步,人們開始忘卻茫茫的稻田,徹藍的天空,純樸的人情味,為了跟方便的交通,更便利的生活環境,我們捨棄了「初」,換取了「現」,若問起是否願意回至「初」,我必定會猶豫幾分,我被城市給寵壞了,而且壞的不清,被冰冷的科技取代溫暖的人跟人之間的接觸,留下了「一雙眼睛」,帶走了和家人間的時間,讓我將體溫傳至給冰冷的機器,我彷彿中毒,離不開那冰冷的懷抱,即使是短暫般的分離也使我有如失去孩子般的動物那樣怒吼這是我先前犯過的錯誤,而這錯誤換來的是無法用「自然」摘下的雙眼。 對於自己的認知我還要去探討,母親曾開玩笑地向我說:「媽媽的爸爸是平埔族喔」,這是她的意思,而阿公已不在世,我沒機會向人確認,而述說著這玩笑的媽媽我也不能向他確認(原因涉及到本人的隱私,因此不再此說明),若我是平埔族,我想去更加了解自己的故鄉,自己的文化,自身的傳統,自身的自己,我的好奇,對自己想更加認識自己的渴望,是如此渴求,「我可能是」亦否就是「我就是」若真是我會如何的去面對自己這個重出生就開始跟著我,但我卻從未察覺的身分,是否會以自己的身分為榮耀,時間過去,我更加成熟,更加的不一樣,看了山豬.飛鼠.撒可努,這本書後,曾經被埋葬的心情再度還來,「我是平埔族人嗎?」,看完書後心裡激起了一種難以解釋的心情,有一天我會找到答案的,不論我是不是平埔族,我仍舊是我,我即是我自己。 (三)問題討論: 願不願意離開都市,到鄉下生活?,為什麼?,我們離不開都市的一切,但要是在鄉下生活幾天會不會反而離不開鄉下呢?都市有都市的好,鄉下有鄉下的好,就看我們看到的是好是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