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前町九十番地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三十三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一年20班號洪瑜孺
指導老師: 李珮慈  
書        名: 宮前町九十番地
作        者: 張超英-口述 陳柔縉-執筆
譯        者:  
出版單位: 時報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6年8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宮前町九十番地》分為六十六個章節,記錄張超英先生的家族歷史,從他小到大的經歷過程、生長環境,從祖父靠礦業成鉅富,父親是日據時代聞人之張月澄一代,在日本讀書時做自家黑頭車,請有秘書,學生有此排場,到花了大把的錢抗日。到張超英這一代,年輕時代享盡榮華富貴的生活,這本書記載的,當然不只是張家的家族史,毋寧也是台灣的一頁近代史吧!

(二)我的心得:

這本書描寫有關日治時期發生的事,這本書不僅在寫張超英先生的家族歷史還有寫近代史,張超英先生小時候是非常乖巧可愛又害羞的男孩,被稱為「世家子弟-阿舍˙黑狗兄」,「阿舍」是指張超英先生的氣質,不是指什麼「了尾仔」,他非常善良不跟人計較。其中一篇有一位叫林熊徵的首富,他吃了一碗很清淡的切仔麵,隔天就莫名的因病去世了,當年的張超英先生僅僅十三歲而已,這件事給他很大的啟示: 「我開始隱約感覺擁有很多錢的虛無,覺得知道怎樣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樣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這幾句話說出了「阿舍」真正的心聲,因為他也想不到吃了一碗切仔麵林熊徵先生就這麼去世了。

書名《宮前町九十番地》是以前張超英先生的舊家地址,在現今一家水泥工廠旁,雖然他們家很有錢,但是他讓人家感覺就是一點也不在意金錢,因為他知道要為自己永恆的生命價值爭什麼,而不是去跟別人爭取金錢和地位。
從小的時候的功課就不好,總是會有同學嘲笑他還有被同學排擠和歧視,但是從國小四年級後成績不斷上升,所以他的同學們也都停止不在歧視他,可是老師並未接受他還一度懷疑他作弊,那種明明自己很努力卻又不被認同的感覺一定不好受。

書中描寫的政府對人民相當嚴苛,人民沒有言論自由,說錯一句話一個字就可能活不到明天,但是對錯也是由政府來決定的,霸道的強佔私人財產還任意沒收,那到底是怎樣的年代阿,實在沒有自由可言,政府沒有想過人民有多痛苦多壓抑嗎?那時候的政府令人覺得可怕好冷血一定無法跟現在比較,如果現在跟以前一樣,那人民可能都失去信心了吧,而且以前太沒有自由了,現在雖然沒有以前傳統可是現在老一輩的人的觀念還是跟以前一樣傳統,希望他們也可以跟隨並相信新的年代吧。

張超英先生在自序中有提到,「希望我們少一點功利主義,多一點超然客觀,多一點對社會的熱忱」。這剛好對應著現代在台灣一些眼中非藍即綠的人,有些人的價值觀只在乎那些有頭有臉的高階官員,卻忽略了那些在背後努力的人們。

他深受祖母的教導,不喜歡與其他人計較一些事,也不會因為職位高低或被調職而影響他喜愛這份工作的心,甚至還抱持著熱愛台灣,台灣會更好的這份心。所以明顯的看出來,張超英先生無論職位高或低,他非常努力的付出自己,而不求一點的回報,想要讓台灣被更多人發現,所以我們愛台灣不應該只是口頭說說而已,更重要的事是要隨他一起,採取行動並加以實踐,不要只會口頭上說說而不採取行動,根本不能證明這是愛台灣的表現。

張超英先生的適應能力蠻強的,讓我看完這本書有一大收穫,學到如何將姿態放低,謙卑謙卑在謙卑,為了不辜負國家,不辜負他自己,在這些事中他始終堅持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不辜負自己、問心無愧。他被調到東京的時間的生活故大概可以了解公務人員大多都沿著固定的模式工作,他卻願意不斷的想辦法再付出多一點、得到多一點。他的祖母說過:「凡事不要和別人計較」,已深深地在他的腦海中徘徊了,也讓我的胸襟也學著更加開闊。他一直沒有富貴人家驕傲的感覺,一步一腳印的人生,他實在太令人敬佩了。

裡面分很多章節,讀完這些故事還是會想到張超英先生的淡泊態度,人的一生也不過數十載,真的不用太計較,太過於計較也只是白費力氣而已。其實那底下做事的,以後說不定會成為比那些大官還要更高的階級,只要努力沒有做不成的事。

(三)問題討論:

張超英先生是位很優秀的助手,想一想,如果你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你該怎麼辦? 要大大方方的去和不熟的人認識還是要畏畏縮縮的等著別人來認識你呢? 就像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朋友都要重新認識,有的時候可能沒辦法跨出這一步可是步跨出就沒辦法進步,所以我們要勇敢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