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光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二十八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美容科-三年25班號盧芊卉
指導老師: 嚴以鈞  
書        名: 月光光:光復之前
作        者: 呂赫若
譯        者:  
出版單位: 遠流
出版年月: 2006年2月1日
版        次: 初版一刷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台灣人莊玉秋為了租屋,必須偽裝成標準的國語(日語)家庭,因為房東要求租戶不能說台灣話。但是日子一久,一家人鱉不住那種不講母語的苦悶,一不留神,母語突然脫口而出,被房東聽到了,令莊玉秋感到徬徨。他不知道:應該改變自己去附和這種國語政策?還是讓自己的家人盡情以母語交談,即使找不到房子也無所謂?

(二)我的心得:

甲午戰爭,發生於1894年,清朝政府戰敗後隔年遂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與澎湖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主要分為歐洲戰場與亞洲戰場,軸心國的日本認為此時戰局已陷入泥淖之中,為了迅速將東南亞劃入自己的殖民地內,山本五十六便策畫了珍珠港事件,偷襲珍珠港無疑地是成功的,卻直接造成美國加入戰局,並且與日本對立,當時已割讓給日本的台灣亦時常遭受美軍的轟炸。故事的背景就發生在日本政府將市裡的房子規劃為防空擴地,警察便強迫住在市裡的民眾搬出去,莊玉秋也因此失去了住了許久的房屋,面臨到逼使家眷痛苦不堪的情景之中。

這個故事看似在諷刺日本推行皇民化政策扭曲人性,同時卻也暗指了當時國民政府在民國38年播遷來台後亦推行了相同的政策,這是他們那一個時代所共同擁有的悲歌,母親曾向我提到過他小時候在學校若是不小心講了台灣話就必須得罰5塊錢,有的學校甚至設立了一種特製的板子,若是被抓到講了台灣話則必須掛著板子,其餘的人則會對掛著板子的人指指點點,直到找到下一個替代的人才能拿下板子...等,這些都只是其中我所知道的幾個例子。日本的國語政策迫使當時的台灣人改說日本話,台灣話則是不被允許的,為了避免被發現不是國語家族,莊玉秋只得將不會講日本話的老祖母與三個未求學的孩子關在小小的閣樓中,老祖母與三個孩子每日看著窗外,心底越發渴望窗外的自由,苦澀與哀戚的情緒流淌在老祖母與三個孩子一起被關的小閣樓中,他們皆明白彼此的命運是如此地孤獨與淒苦,生活卻是過得更加膽戰心驚,就害怕萬一不小心講出了一句台灣話會害得一家人被房東趕出租屋處從此淪落街頭。

直至莊玉秋將孩子們喚到屋外,一家人在剎那間便將長時間以來戒慎恐懼的情緒拋卻開來,一同高唱客家童謠月光光,他們是如此迫切地想使用台灣的語言唱自己的歌,儘管在他們唱歌的同時夾雜著許許多多的人的咒罵聲與驚駭聲,但他們並不在意,仍然持續地將那歌聲傳送到更遙遠的地方。原來人們對於精神層次快樂的追求是遠遠超過外在物質的拘束,我悄然地閉上眼,彷彿能聽見那不再壓抑的歌聲,彷彿自身也是被束縛許久終於尋得自由窗口解脫的一員。

莊玉秋他們謹記著自己源自台灣的「根」,對於自己的語言又是如此地迫切渴望著,反觀現在大多數的年輕人,時常咒罵著自己的國家,稱呼台灣為「鬼島」,也有很大一部分的人甚至不會講台灣的語言,我們忘記了自己的「根」,忘記了我們所享用的一切資源,都是源於前人不間段的努力才終於能夠成就如今的台灣。台灣不是鬼島,台灣是我的家。

(三)問題討論:

你比較贊同房東還是莊玉秋對於日本政府推行國語政策的作法?請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