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文學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二十八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三年13班號張綵婷
指導老師: 黃素薇  
書        名: 莎喲娜拉˙再見
作        者: 黃春明
譯        者:  
出版單位: 聯合文學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月: 2009年5月
版        次: 出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黃春明是戰後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之一,他的小說中蘊涵著鮮明的民主意識。像〈莎喲娜啦˙再見〉中被迫接待七位日本人到他的故鄉礁溪泡溫泉,表面上看來是十分輕鬆、簡單就能完成的工作,但實際上是帶日本人糟蹋自己女性同胞,那種內心的衝突與掙扎,最後在他以手設計下,終於得到宣洩。也在訴說現實社會的人從洋媚外,跟隨世俗的腳步,卻不懂得停下腳步看看我們這塊土的資源與美好。

(二)我的心得

黃春明將自己的民族意識,一字一句流露在他的小說裡,他描寫的人物是平凡不過的小人物,但是他的一筆一捺卻能刻畫出每一個腳色的特點與個性,使整個故事變得栩栩如生且引人入勝。這就是作者的功力,能將情緒與小人物的特性融為一體,小說裡沒有說明誰對誰錯也沒有說黑與白,但是字裡行間作者所投注的觀感卻早就隨故事情節發展潛入讀者的意識之中了,且作者的文字並沒有華麗的詞藻卻有著道地精神,使他的文章很鮮活,感覺一個字似乎就能夠帶出各種情緒,對於這社會的種種畫面描寫的細膩。

「莎喲娜啦˙再見」故事中的黃君,事一位熱愛祖國的人士,在一次工作中被迫帶七位日本人到礁溪去漂自己的同胞姊妹,雖然百般不願意,但又害怕因此而失去工作,他那內心的衝突與掙扎,事無法訴說的。在一個巧遇的機會裡,遇到一個台灣大學中學系的學生,他父親是崇洋日本的人,準備把小孩送到日本去研究日本文化,一個讀中國文學的人,還想離開中國,跑到異邦的地方研究,這不是本末倒置嗎?突然靈光一閃,藉這個機會來次次日本人,同時也來遜遜我們的小老弟,最後在他一手設計假釋之下,左批日本人又打台灣從日的學生,終於的到宣洩的出口。身為台灣人,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不應該有崇洋媚外的心態,當自己的人都不愛自己的國家,那還有誰會愛這個國家呢?

其中一篇更是讓我感觸良多,像四十年代的小孩,為了要學一技之長拜師學藝,做三、四年的學徒,連不拿一毛錢,也沒有任何的怨言。書中的阿蒼在事振上跟著木匠師傅做學徒,師傅家對阿蒼不好,但是阿蒼仍然耐著性子努力不斷學習。阿蒼家裡很窮,連吃寶三餐都很困難,更何況是一條魚,當阿蒼要下山去工作時,阿公囑咐阿蒼,下次回家時,如果可以最好買一條魚回家。這一天終於來臨了,阿蒼快要「出師」了,可以拿他自己所賺的錢買一隻魚回家給阿公和家中的弟妹吃,怎麼不高興呢!阿蒼心急的想把魚帶回家與阿公分享,在一路上都心都想著回家拿魚給阿公的事,就這樣柏油路上一個坑,阿蒼跌跤了,魚也掉了,當他要撿起那條魚時,卻被一台大卡車輾碎了,他的心也就在那一瞬間碎了,回家時,阿公不瞭解阿蒼的心情,先是不相信阿蒼真有買魚,後來相信了,但也只是隨意的安慰幾句,就因為阿公不能體會阿蒼曾經買魚的勝利感,也不能瞭解阿蒼把魚弄掉魚的沮喪感,因而有了紛爭。

看似很簡單的故事,但透過黃春明細緻的描寫下,卻能體悟到這條魚在貧窮家庭來說的特殊意義,透過小說的對話,看到生性善良、感情深厚的祖、孫兩人,因為不善言詞,而造成溝通上的出入。雖然阿蒼和阿公「難以溝通」,但彼此間仍然充滿了親情與溫馨,但是在溫馨的本質之下,又潛藏了生命中的無奈。小說最後,阿蒼嘶吼著嗓門喊道:「我真的買魚回家了。」在寧靜的山谷間起了回音「真的買魚回來了。」彷彿是巨人般的吶喊,好比突顯小人物不凡的意志與命運相抗衡。

(三)問題討論:

現在的人們崇洋,本土意識的降低我們要怎麼去衡量那座天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