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前町九十番地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二十八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廣告科-二年09班號陳俞安
指導老師: 黃富瑞  
書        名: 宮前町九十番地
作        者: 張超英/口述/陳柔縉/執筆
譯        者:  
出版單位: 時報出版
出版年月: 2006年08月24日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宮前町九十番地》一書,為張超英先生的口述自傳,由知名作家陳柔縉撰寫。
敘述張超英精彩的世家、生平背景及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同時也敘述著台灣最風華的年代也敘述了最困苦的年代。
執筆陳柔縉台灣大學法律系畢業,曾任聯合報政治組記者,新新聞週刊資深記者,現為專欄作家。著有:《私房政治─二十五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秘論》、《總統是我家親戚》、《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等書籍。

(二)我的心得:

張超英出生於富豪之家,他的祖父張聰明在日治時期當日籍律師而在台灣及日本兩地有名,之後投資礦產成為當時臺灣新興的富豪。

而他的父親張月澄則為抗日知識青年,後因抗日活動被日本政府逮捕。二二八事件他的父親也被捲入事件當中被逮捕入獄幸虧他的祖父四處奔走才免於入獄。

張超英從小就在優渥的環境中長大,高中於香港就讀,再赴日本接受高等教育,為日後的外交生涯打下了基礎,張超英回國後,想要擺脫當時臺灣封閉的環境,希望能有出國的機會,於是改報考新聞局,進入國際處,成為駐外的新聞官員。

我很欣賞張超英在當時那個年代還能用自己的能力及人脈去幫助台灣,他雖然沒有很高的官位但他的貢獻是卻是無人人比的,不管是駐美國日本次次都促成了良好的外交關係,連當時宋楚瑜要見日本總理中曾根康弘時他都能完成了,當時讓日本新聞圈為他感到驚訝,如讀賣新聞記者戶張東夫所言:「日台關係中應該特別列出張超英時代的一個章節,有張超英跟沒有張超英,日台關係其實是截然兩個不同的世界!」張超英這個人是不會在乎你的的政治傾向或是背景如何,他唯一在乎的是有沒有幫助到台灣這塊土地只希望為台灣爭取更多機會。

張超英之所以能有此聲望是因為他總能跳脫體制性格一貫的風流瀟灑,勇於嘗試,無拘無束,同時也讓我們了解處世的態度及應變。

在我覺得台灣在民主化的過程到現在是有很大的落差的,在那個年代他們那些人可以為了臺灣的前途團結合作,那種社會風氣是我們這些人無法想像的,而不是像現在每個人都是、某種黨派、某種族群的代表,否定了個人的思考判斷,更否定了人和人之間互信、溝通的可能。不能否認在社會中還是要有點權謀,但最終的目標不是還落在台灣嗎?當時的台獨人士不就是想要自由、平等、人權,提高台灣人的尊嚴地位嗎?

但很顯然的現在的執政者政治人物甚至台灣人民都不再有這個崇尚的目標,一昧的追求利益、金錢、權力。

雨果說: 「對人民來說,惟一的權力是法律;對個人來說,惟一的權力是良心」,人道是文明和幸福唯一的力量。可是我們卻困在意識型態的爭吵中, 什麼民主, 國家, 信仰,唯有良心才可以來檢驗這些結果,不管是拼經濟, 拼政治, 拼選舉, 拼道德. 但不要最後換來的只是社會的不和諧,那這樣先前為台灣奮鬥的人又算什麼?

在這本書中那我真正學到的是他那自由又灑脫的個性及努力做認為自己對的事的堅定,再來就是多一點的客觀,少一點色彩,多一點對社會公現的熱誠。
最後筆者陳柔縉在全書尾的一段寫:「我無意把張先生捧成大人物,但他絕非小人物;他種要盡一己之力,不媚當道,讓臺灣更好的純粹念頭和不謀權位的純情行動,特別在此臺灣政壇權慾薰心、道德毀棄的時代,民心一片沉悶與低迷中,更值得大家體味與學習。」

我想這對張超英的一生,及當時的離我們遙遠時代,這大概是最好的詮釋了。

(三)問題討論:

怎樣才能讓自己像張超英那樣不在乎外界的評論,堅定的做自己認為對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