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前町九十番地》-讀後心得
參賽主題: 臺灣歷史記憶的二十本書  
作        者: 樹德家商一年05班號陳采壹
指導老師: 蕭瑩儒老師  
書        名: 宮前町九十番地
作        者: 張超英
譯        者:  
出版單位: 時報出版
出版年月: 2011年9月20日
版        次: 初版十六刷

內容

(一)內容摘錄:

1.我常覺得,正義不一定法官說的才對。我對凡事都抱著存疑的精神,質疑到底是真是假,質疑是否合乎正義,希望能從比較客觀的立場來面對問題。p.88

2.童年的上海經驗影響我對「政府」這個概念,一直到後來我都認為,政府要讓百姓有飯吃,能使人民有尊嚴,行事有正義,才是好的政府,否則就必須推翻。p.94

3.人生欠缺機會,常因我們單憑肉眼,或靠皮膚感覺溫度,馬上下判斷,認定沒有機會,試都沒試就放棄所致。p.185
4.我開始隱約感覺擁有很多錢財的虛無,覺得知道怎麼賺錢並不重要,知道怎麼花錢才是人生更重要的事;知道怎麼花錢,才能過有意義的人生。p.52

(二)我的心得:

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參加了此次的讀書心得比賽。雖然平時很少閱覽歷史記述、自傳或回憶錄之類的書籍,但因平時也愛看些文章、小說,所以對於挑書也算有自己的想法;而在這二十本書的名單當中,一映入眼簾便深深吸引我的就是這本《宮前町九十番地》。身為日文科的學生,如此喜愛大和文化的我,馬上就被這極其日式的書名給挑起了好奇心;而當我細細品閱完畢時,其精采絕倫的內容也遠遠超過我對歷史性書籍的想像!

本書的主角──張超英先生,在日治時代出生於一個非常富裕的家庭,祖父是白手起家的礦場主人,父親則是抗日史上響噹噹的一號人物;雖然自幼失恃,但身為家中唯一的長子、長孫,自然倍受寵愛。而從小在政商名流、知識菁英來來去去的環境中成長,也讓張超英先生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物,想法與價值觀也漸漸在無形中受到啟蒙、薰陶,悄悄在幼小的心靈中埋下種子,造就他日後灑脫自在、不計較的性格。

戰後,日人撤離臺灣,本是令臺灣人民舉國歡騰的時刻,卻在二二八事件發生後使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如墜冰窖,使當時社會的氛圍也為之凍結了起來。正值志學之年的張超英先生,便在家中長輩的安排下,先後留學香港及日本,在逍遙歡樂的異國空氣中度過悠哉的少年時光。當時張超英先生在香港聘請的一位名為Margaret Hampson的家教,意外成為改變他的貴人──使張超英先生矢志成為一位記者,並以「台灣的民主」為終身志願。看到這裡,我不禁嘴角微揚起來──是啊!人生的際遇真的很奇妙:當你的人生碰巧遇見某個人物時,卻在不經意中替你的未來開啟了一扇門,這對求學之路崎嶇的我來說,的確頗有同感。

張超英先生從日本明治大學畢業後,回到臺灣的新聞局擔任科員;其後近四十年的公務員生涯,也曾派赴紐約和東京分別擔任專員和處長。當時的台灣和對岸的中國共產黨政府關係緊繃,而且在臺灣內部也存在著本省籍與外省籍的矛盾心結;在這樣內外夾擊的雙重低氣壓中,張超英先生仍以心中的「第一志願」為處事原則,努力打破與他國隔絕的藩籬,為他的理想奮鬥著;最後他的心血並無白費,一切都在他鍥而不捨的耕耘下開花結果。然而,臺灣內部派系爭鬥的戰火也波及到了張超英先生,使他被貼上標籤而未享有應有的待遇。不過,張超英先生並不以為意,他總認為只要是對臺灣有益的事情都應該去做,無論是誰只要能使臺灣更好他都願意去接觸。這種不被世俗眼光和耳語所束縛的寬闊氣度,也是當今社會愈來愈少見的!

讀《宮前町九十番地》就像在欣賞電影般,將張超英先生的人生濃縮在一本書裡,時而是富足氣派的兒提時代,時而是輕狂不羈的青春少年,時而是大顯身手的輝煌歲月,如同一段緊湊而極致的電影,令人拍案叫絕!

(三)問題討論:

如果你有相等的能力並待在和張超英先生一樣的位置上,你會像他一樣的為臺灣來打拼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