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傳統以新創意
參賽主題: 施政主軸:臺灣文學  
作        者: 樹德家商-美容科-二年32班06號許燁娟
指導老師: 施芳雅  
書        名: 台灣傳統戲曲之美
作        者: 曾永義, 游宗蓉, 林明德
譯        者:  
出版單位: 台中 晨星發行
出版年月:  
版        次: 出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這本書主要介紹是有關台灣大戲與偶戲是一種文化結晶,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與群眾生活緊密相連,具有普遍性及共通性的庶民藝術特色,文中充分的展現出了傳統的深遠影響,傳統戲曲是一塊瑰寶。要想能夠多了解它,我想這本書是很重要。

二、我的心得:

在時光流逝中,很多人、事、物,都在我們忙碌的生活中逐漸的發生著並且改變,而當我們回過頭時,它己是歷史,而有可能也永遠消失,所以我們要去學會發現它、愛護它,我們還要去了解台灣的文學特色,從中了解到屬於我們台灣的文化,因為我們只有了解了,才能有資格去評論它,所以如果我們什麼也不理解那是無法評論的。

這本書一共分為兩大卷,分別為台灣大戲與台灣偶戲,而從書中的緒論讓我知道了論劇種類約有二十四種之多,而論歷史至少有三百多年,只要逢年過節、神明誕辰之時,台灣有演劇都是以祈福報賽的風俗,所以說台灣戲曲是常民文化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而我透過書中的敘述,也了解到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博大精深的。

而在這麼多的戲曲中,要屬歌仔戲讓我最喜歡了。而從中更是了解了歌仔戲雖於台灣土生土長,但與福建的戲曲歌樂關係密切,來自福建的歌仔和車鼓,即是歌仔戲兩大淵源。又從中了解了歌仔戲的發展分為壯大時期:說的是老歌仔戲只算是介於小戲與大戲之間的過度型戲劇,而進入舞台後,開始從流行大戲中汲取滋養,學習妝扮、身段、對白與音樂。也由於營利競爭加上適應城市觀眾要求, 歌仔戲力求精進,而迅速發展,廣受歡迎。日治時期,有時為了應付日本政府高壓控制演出皇民劇,卻背地演的反而原汁原味,最後聲勢復甦。黄金時期:歌仔戲就大受歡迎。最後轉型時期:可說是一種新的轉變,它的背景、人物、歌曲由於時代的發展也更加棒了。

從這四個時期中讓我明白文化也是從一個小文化成為一個大文化,而歌仔戲就是因能夠不斷學習,堅持不放棄,面對敵人的壓迫,能夠不屈,反而更加的壯大起來是一種傳統文化中獨特的精神,而這種從文化中傳來的不屈不撓,永不放棄是我們也可以學習的。

而玩偶戲中最受人喜愛的當屬布袋戲了,布袋戲剛開始很平民化,老少咸宜的劇種,後經由內地轉為本地文化之後,逐漸開展出獨特的布袋戲文化,不僅偶藝精彩,類型也多樣。既受島民喜愛也獲得了國際社會的肯定,儼然是民俗藝術的標記,而我也知道布袋戲又稱掌中戲,而布袋戲的發展與歌仔戲的發展有所不同,它五個階段[一] 傳入階段、[二] 發達階段、[三]金光戲階段、[四]電視布袋戲階段、[五]布袋戲的反思階段。而每個階段都必不可少,而布袋戲與歌仔戲的不同是一個是人去操控木偶演的,另一個則是真人去演,當然兩種戲帶來了不同的效果,布袋戲給人帶來了不同的體驗,而歌仔戲演得比較真實,兩種不同的戲,帶給人的却是深遠的影響。

曾經我看過戲劇也看過布袋戲,當時對第一次看戲的我來說感覺不錯,而那時看戲時,我認為戲唱得我又聽不懂,沒什麽好看的,看布袋戲時,吸引我的是它比較搞笑的對白,總是引人發笑,是個搞笑的木偶戲,直到我看過這本書之後,才發現我自己當時的想法多愚蠢,充滿著無知,看東西只看表面,而沒去研究他是無法去預估的,所以多了解一些自己的傳統文化或文學是我們必須做的。

戲劇源於生活,生活又像一切戲一樣,起起落落,總是無法去預料,而我們只是演戲的人,只是我們沒有戲本,一切一切都是靠大家努力而創造出來的戲,可以說戲也像一面鏡子,反應出生活中的所有情况,所以說戲與生活是密切的是正確 的。

了解台灣的文學是件重要的事,我們要多了解,去體會它的價值。

三、問題討論:

如何在西方娛樂業衝擊的環境下,保住並持續發展台灣傳統戲曲的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