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海洋之子
參賽主題: 施政主軸:臺灣文學  
作        者: 樹德家商-美容科-二年32班89號楊玉敏
指導老師: 施芳雅  
書        名: 台灣的海洋歷史文化
作        者: 戴寶春
譯        者:  
出版單位: 台北市玉山社
出版年月: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身處廣闊海洋之中的台灣島,不但形成過程與海洋密切相關,居住在島上的各族群也都有依賴海洋活動的歷史經驗,「過鹹水」是台灣人的共同歷史記憶,所有的台灣人都是海洋之子。因此從海洋的角度觀看台灣的歷史與文化,可以發現各族群間的共通點,進而形塑新世代的民族特質,建立新的主體文化與共同價值。

二、我的心得:

海洋占地球面積百分之七十,人類的文化都與海洋密不可分,台灣島四面環海,因海島地緣關係、地理條件等因素形成的台灣海洋文化的特質,部分史前族群和平埔族人駕駛船隻配合洋流及季風來台,我們熟知的卑南族有海洋祭典,蘭嶼島上的達悟人更是典型的海洋民族,清帝國治台期間福建、廣東人渡海經台灣海峽來台,為了事業許多人離鄉背井,甚至有許多人都被台灣海峽拉離人間,臺灣俗諺提到「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是鬼門關。」這句話不僅反映出移民來臺的艱辛,也使台灣海峽有了「黑水溝」之稱,先人們冒險奮鬥、勇於挑戰、追求「出頭天」的精神成為台灣強韌生命力的根源,這個根源成功的遺留下來,奠定了台灣的海洋基礎,這些先人們的精神及心路歷程和為後代的犧牲奉獻,更是令人感到欽佩與安慰,這也是我們這些後人該去努力實踐的地方。

十七世紀受大航海時代影響,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先後佔領台灣,將台灣向外推向西方近代化進程,也帶來商業文明的思維,我們不能痛恨他們那時占領了台灣,因為他們開啟我們的商機,在土地之外的海域不是阻隔而是道路,因為這樣的地理關係,使台灣的歷史呈現高度的開放性與國際性,「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史前時期就有漁業活動用獸骨、石塊或貝殼,這顯示他們曾經在海邊從事釣魚捕撈的活動,到日治時期便開始興建漁港、改良漁具漁法,加強水產事業調查,並推廣動力漁船,更使台灣的漁業脫離沿岸的範疇,迅速向遠洋發展,現在的台灣是鮪魚及魷魚的主要魚產國,也是公海漁業六大國家之ㄧ,我們已經從海洋文化演成海洋國家了,與海共同生存也成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且是不可或缺的。

現在我們的台灣開始舉辦海洋研討會、推動海洋史研究課題、積極推動海洋文化教育的活動,整合海洋事務發揮高度行政績效,我們充分利用海洋,運輸各式貨物,在幾千年後的世代,我們除了要培養海洋開發及保護的科技人才,也要普及我們的海洋知識,讓大家知道海洋對人類及我們國家的重要性,發展海洋時也別忘了要「親海、愛海」,「保護資源,人人有則。」做好環保工作才能保護環境也保護自己,如果能環保的發展海洋文化,那麼才能算上是一個真正的海洋國家,在我們從大自然中擷取資源時,千萬別忘了要回饋大地,過度的傷害使現在我們的地球海平面上升,臭氧層破洞,許多動物也瀕臨絕種和滅絕,適當的運用和回饋才能使世界更加美好與安定。

三、問題討論:

時代的變化使我們破壞原有的大自然,如何改善環境,使科技與大自然能互相共存呢?可以說說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