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嬤是個媳婦仔
參賽主題: 施政主軸:臺灣文學  
作        者: 樹德家商-美容科-二年29班號林約禮
指導老師: 劉桂榮  
書        名: 台灣媳婦仔的生活世界
作        者: 曾秋美
譯        者:  
出版單位: 玉山社
出版年月: 1998年06月01日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在這本書裡,利用戶籍資料及口述歷史訪問記錄,以桃園縣南崁地區的媳婦仔風俗為例子,探討媳婦仔風俗形成、盛行與消失的原因,以及媳婦仔的生活與境遇。

媳婦仔習俗不僅涵蓋台灣漢人庶民社會之家族、婚姻等思想觀念,這種習俗的演變也正是社會與文化變遷的反映。

「媳婦仔」的角色既由女性所扮演,她們在歷史舞台上的出現與消失,直接反映台灣傳統婦女的歷史角色、地位與生活型態的變遷,不僅可窺知庶民歷史的部份層面,更可還原台灣婦女的歷史樣貌,具有多重的意義。

(二)我的心得:

作者是南崁在地人,有個姊姊是媳婦仔,連她自己都差點成為「末代媳婦仔」,這種生命史的背景引發她對此課題的高度關懷,兩地出編撰《消失中的台灣阿媽》等書,進而撰寫媳婦仔的專書,也算是階段性的成果,期待這本書的問世能引起更多婦女史的研究,包括婦女史、女史家所寫的婦女史、有女性觀點的婦女史等。

這本媳婦仔冊雖然只是以一個鄉的數個村為研究範圍,可是藉著文獻史料、戶籍資料和口述訪談等材料,整合分析後撰寫養媳習俗的形成背景、南崁地區的媳婦仔習俗、媳婦仔的生活與婚姻、媳婦仔習俗的消失,探討媳婦仔的身體、身分、心理等不同面相的種種樣態。本書運用相當多的口述訪談資料是一大特色,有別於傳統仰賴文本史料的研究方式,這種研究取徑使她和被研究對象建立特別的聯結,進出歷史之際形塑她的史觀與深層的歷史蘊涵。

在以前的年代物資貧乏,我阿祖生了十二個小孩,最大的夭折了,生到第七胎才是男生,因為養不起小毛頭,所以在鄉下把孩子分送給有錢人家養。幸好我的阿嬤是老么,阿祖捨不得送別人,所以留著自己帶大。但是在他們的年代留下來的女人也不好過,他跟送出去的孩子一樣要洗米煮飯、趕鴨餵豬,但在我阿嬤的心中,他認為只要還可以留在媽媽身邊就算再辛苦也認命了,畢竟那是她最愛的人。

因為時代的改變,台灣的社會漸漸西化,重男輕女的觀念越來越薄弱,現在的家長孩子生的少,自己養都不夠了怎麼捨得送別人當童養媳。所以送養的傳統在台灣社會中慢慢的莫落,這是一段令兄弟姊妹不堪回首的記憶,但也是台灣社會中特有的文化。因為作者的想細記載讓我了解到原來在我阿嬤那個年代女人是有多麼的卑微,就算要把妳送人了,也只能含著淚默默的跟著人家走。當年的媳婦兒現在大部分都變成別人的婆婆了,這些故事已經是文化的遺產,有一天她們終將凋零,讓我們趁還可以記載這些正史上不會出現的故事記錄下來,警惕自己現在過得有多幸福,也告訴自己要孝順經歷過那段不堪往事的長輩們,學習尊重她們,學習她們服從的精神。

在現代這個社會中,世界各地不同的角落還有著不同的文化,或許說來奇怪,想來不可思議,但它們依然活生生的存在著或者成經出現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文化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衝突,強勢的文化跟弱勢的族群摩擦碰撞出的火花,會留下被現代人所認同的生存方式。這些種種沒有對錯,只有是不是被大家所認同,童養媳或許不尊重人權,但我想在那個年代還是有它存在的到理。

(三)討論議題:

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些類是送養小孩,不尊重女性的習俗?
我們將如何去改變它讓世界變得更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