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參賽主題: 高職組-本土台灣、生命教育  
作 者: 私立樹德家商職業學校-綜合高中科-二年03班號彭家琦
指導老師: 張翠蘭  
書 名: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Tuesdays with Morrie
作 者: Mitch Albom
譯 者: 白裕承
出版單位: 大塊文化
出版年月: 1998年
版 次: 初版

內容

(一)內容簡介:

「如實接受你做得到的事和你做不到的事」、「學著寬恕自己,寬恕別人」、「與人為善永不嫌遲」-p28~29死亡是件悲傷的事,但活得不快樂也是悲傷。「愛會得勝,愛一向都會得勝」、有時你不能相信眼睛所見的東西,你要相信你所感覺到的東西。-p48~p80「不執著的意思,並不是你不讓感覺經驗穿透你,事實上正好相反,你要讓它完全穿透你。這樣你才能將它放下」-p129~130「不吝將自己擁有的東西與人分享」-p157就在學生還喊著「我們第一名!」當中,他站起來大吼一聲:「第二名又有什麼不好?」-p.194「死亡結束的是生命,不是關係。」生命中沒有什麼「太遲了」的事。生命直到最後一刻都還是變動不居的。-235

(二)我的心得:

我覺得在看這本書之前,我總是渾渾噩噩的過每一天,但看完了這本書,我開始珍惜我的每一分每一秒,做著我認為重要的事。談論死亡對我來說真的有點怪怪的,當我在看這本書時,它確實吸引了我。很少有談論生死話題的書,可以讓人感覺這麼溫暖,這麼從容。

作者米奇•艾爾邦在昔日恩師最後幾個月的生命中,每個星期二去探望他。這位老教授墨瑞面對著死亡一步步逼近,卻仍保有熱情和幽默感;藉著每個星期二的談話,他一點一點地柔軟了米奇世故冷漠的心。他們師生的重聚,成了一堂有關生死之智慧的課。

當他被判定要面對死亡時,悲傷、激憤、無奈,終至萎靡不振,甚至自暴自棄時,但莫瑞卻很快調整自己的心態,善加利用剩下的時間,勇敢面對死亡。他爭取著時間,要把自己心裡的話,講給每個聽人,每個他所愛的人聽。反觀自己,有像墨瑞一樣把心裡的話講給每個所愛的人聽嗎?吝於將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更別說對他人付出關懷了。人生無常,把握當下,多關心別人、多付出一點,多做有意義的事。其實施比受更令人感到快樂。這本書給我不同的角度來思考人生的態度,和面對死亡的心情。

在人生中,我們常對很多事情一味地去追求,滿足自己的慾望,可是當有一天自己已是一個垂死的病人時,便會驚覺這一切沒有比怎麼生活、怎麼面對生命的態度來得重要。也許這世界上多多少少還是會有認為自己不是幸福的人,所以整天就活在不愉快的生活中,那為何不換個角度來說,還有人比我們過得還要辛苦啊!讀了這本書後,使我對於死亡有了另一種新看法。死亡其實並不是一件恐怖的事,藉此讓 我們瞭解生命的可貴、人生的短暫,使我們懂得如何去珍惜生命,懂得好好善加利用時間,把握現在。

其實,在墨瑞的故事中,領悟了死亡也是一種學習成長的過程─只要我們認真的活過。很多人都害怕面對死亡,但在書中墨瑞曾對作者說:「只要你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很抽象、很難理解,但仔細思考後,也就不覺得死亡有多麼令人恐懼了,死亡是不會傳染的,就像生命一樣的自然。從書中我還學到一個觀念,人與人相處在一起是為了要互相學習。書裡第十二堂課我記得有一句靜思語是說「寬恕是最大的美德」。懂得寬恕別人更也要懂得寬恕自己,過份的苛求只會造成不必要的壓力存在,什麼事情都是剛剛好的適量,超過了就只會造成別人的壓力和自己的壓力。我要開始珍惜我擁有的一切,我會懂的把每一天當作最後一天的活,讓每一天都能夠充滿色彩。我覺得人生總是有結束的時候,能在這短短的一生中做些有意義的事,積極進取, 努力不懈為社會盡一份心力,這樣的人生不論壽命的長短,那將是最有價值的!

(三)問題討論:

面對死亡時大家都會害怕,但是每個人終究會死亡,大家如何面對自己的生命?如何走完最後的日子?

每個人對於死亡有著不同的定義,是結束,或是另一個開始的人生?